據參考消息援引美國《華爾街日報》網日前發表博客評論,題為《中國十二五規劃會有什么不同?》,作者為汪濤。文章摘編如下:
每五年,中國會就國家發展制定一個全面規劃,設立一些主要的經濟和社會目標,引導未來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經濟發展。下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在10月中旬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進行討論。我們對十二五規劃有什么預期?中國會下調中期增長目標,把重心更多地放在調整結構上嗎?政府接下來將大力進行哪些重要改革?各地區和行業會確定具體的投資和增長目標嗎?zui重要的是,投資者應關注什么?
─ 10月中旬討論的只是十二五規劃綱要和總體框架。完整的規劃將于明年3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其中將包括經濟和社會的具體目標。隨后各地區和行業將公布與這一規劃吻合的各自的五年規劃。
─ 我們預計十二五規劃將調低中期GDP增長目標,著重強調調整結構。諸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平衡區域發展”、“產業升級”和“節能減排”等出現在十一五規劃中、已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語句均將繼續出現在十二五規劃中。
─ 在十二五規劃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關鍵詞,包括“改善收入分配”,“保障性住房”,“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土地市場和房產稅改革”。由于五年規劃中大部分目標不具約束性,因此新的和原有的主題能否得到切實有力執行尚是個問號。
─ 中期來說,相對傳統產業而言,科技、消費和服務相關的產業將從中國的結構調整中獲得更大的好處。然而,在未來一兩年,我們認為區域發展與產業升級兩大主題將zui為重要。在開始階段,它們將表現為內陸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的更多投資,以及機械設備方面投資的增加。
上一個五年規劃喜憂參半
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被視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強調增長質量而非僅看增長速度,并提出了可能影響深遠的結構性調整藍圖。十一五規劃還出臺了各種措施以實現增長的“再平衡”,包括提出了節能目標,計劃在五年時間內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
結果是喜憂參半。在過去五年,盡管遭遇了金融危機,中國GDP增長仍遠遠超過了zui初設定的目標(目標為年均增長7.5%,實際為11.4%)。中國看上去也會完成其它多數量化目標。但是,結構性調整進展緩慢:投資占GDP比重在過去五年進一步上升,反之居民消費所占比重下降,政府和國有企業在控制和分配經濟資源中所發揮的作用加大;經常項目盈余占GDP比重快速增加,僅在金融危機后有所回落;能源資源價格改革、國企改革等許多結構性改革出現了停滯徘徊。
下一個五年規劃的同與不同
下一個五年規劃(十二五規劃)必須解決許多十一五規劃同樣面對的問題,但面臨的形勢將有很大的不同。就外部而言,中國出口面對的將是經濟增勢疲軟的美、歐、日經濟體,以及日益加劇的貿易保護主義。但同時中國也可以把低迷的外部環境視為積累資本的良機。就國內而言,人口變化可能會降低創造新增就業的壓力。同時,為確??沙掷m發展和社會穩定,需要解決地區與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值得重視的是,在中國平穩度過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政府和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更加模糊,這對未來幾年來說也許不全是好事。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十二五規劃將像十一五規劃一樣,提出解決所有重要的結構性問題。我們應會看到許多熟悉的主題和詞匯再次出現在下個五年規劃中:
─ 改變增長模式: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重
─ 調整經濟結構:提高服務業的比重,推動產業升級,加快西部和內陸區域的發展
─ 提高能效,減少污染
─ 促進農村發展,繼續推動城鎮化
─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可能有什么不同?
下調GDP增長目標。作為政府將更加重視調結構的信號,我們認為十二五規劃的年均增長目標可能從十一五規劃的7.5%調降至7%。然而,我們不應過多解讀──實際上,未來10年中國年均增速僅需達到約5.6%的水平就能完成2000年至2020年間人均GDP翻兩番的長期經濟目標。五年規劃的增長目標不具約束力,一直都被當作一個下限。而全國人大每年都會制定一個更高的增長目標。因此,除非有證據表明全國人大也下調了年度目標,且政府取消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我們對五年規劃調低增長目標不必過于關注。
制定節能和碳排放新目標。政府可能設定單位GDP能耗再下降20%的節能目標。同時,基于2020年實現單位GDP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40%-45%的承諾,中國或許也會制定碳排放中期目標。
強調提高居民收入與改善收入分配。為了提振內需,我們預計政府將把提高居民收入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我們預計改善收入分配也是一個重要主題,其中不一定包括提高國企的分紅,但非常可能包括上調國有部門的工資,調高zui低工資標準等。
保障性住房與社會保障體系。迅速躥升的房價對許多城市居民而言已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我們預計政府將加大對這方面的關注和開支,在未來幾年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這與醫療養老改革一道可能被視為增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另一項內容。
兩大主題清晰浮現
盡管十二五規劃會涵蓋所有重要的結構性主題并將提議進行全面性改革,但其中許多目標和改革措施并不一定會得到堅決貫徹和落實。即便如此,未來一兩年的兩大主題已經清晰出現在我們面前:區域發展與產業升級。這兩個主題都與中央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相一致,并且都涉及到投資,因此會受到各方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歡迎。
區域發展(和城鎮化)
沿海地區在享受了高增長的同時,其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已經上升。更重要的是,他們增長動力之一的出口,預計今后將日趨疲軟。未來幾年政府將著力加快西部和其它內陸地區的經濟增長步伐,加速這些地區的城鎮化進程。為實現這些目標,政府將通過傾斜的政策(如優惠的土地和信貸政策)促進制造業向內陸地區遷移。
區域發展直接意味著內陸地區將增加基建投資,興建工業園區,并進行舊城改造。這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和GDP增長速度將繼續于東部沿海地區。
產業升級(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將“調整經濟結構”部分解讀為“產業升級”。與簡單淘汰落后產能不同,這個主題意味著在新設備、新技術和新產業上的投資,因而很容易被人接受。
對于傳統行業,我們認為產業升級將涉及提高自動化程度,使用更多新機器設備來提高生產率。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在某些中國大量凈進口,或預計市場將有快速發展的行業,產能將會快速擴張。國務院今年9月發布公告確定7個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它們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
根據投入/產出表提供的十分粗略的信息,我們估計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可能不到10%。然而,盡管它們的規模相對較小,但在強力政策的支持下,它們的增長潛力可能會相當大。政策支持可能會包括優惠的稅收和財政政策、傾斜的土地和信貸政策,以及有利的政府采購政策等。
關鍵點:我們認為與2009-2010年不同,相對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投資而言,明年資本支出的增長會更快。因此,盡管與刺激政策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正在淡出,而持續的調控措施也會降低房地產投資增速,我們仍認為在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會受到相當的支持。我們相信明年與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相關的投資項目就會推出,以確保4萬億刺激政策結束后投資增速不會顯著下滑。同時,制造業投資的增加也會部分抵消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的疲軟。